大型投行如何瘦身
大型投行如何瘦身 MBAChina 2008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触发了对监管规则的改变,许多客户对于复杂金融产品兴趣普遍下降,迫使人们对此进行反思。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丑闻及大量公众信誉损失。现在是时候与利用杠杆获得的高速增长经济说再见了。利润、风险以及资本投资之间开始了新的相互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适应社会新情况。特别是大型银行的管理,管理者们需要重新考虑银行的商业模式和业务组合原则,以使其适应新情况。
压力与动力
近几年,银行业加速并购整合。在过去5年,世界5大银行综合市场占有率增长了近两倍。美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美国传统3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已破产)、美林(现为美国银行一部分)和贝尔斯登(现为摩根大通一部分)在金融危机中无法支撑下去,剩下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必须将自身转变为控股银行。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自身发展急需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也受到银行业监管制约。这样的结果,便是形成一个全球性金融机构,它们的商业模式大概分为三类:零售/私人银行、资产管理银行以及投资银行。
银行业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推动力:首先,来自于多元化和规模化协同效应的预期,可以帮助银行在全球竞争中形成优势。尽管如此,“中国墙”依然在银行领域带来许多利益冲突,比如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研究和出售股份时的冲突。
第二,大型银行激励措施是一种通过国家或纳税人实施“救援保障”的艺术。但是,由于大型银行与各行业之间联系紧密,出于对连锁反应的恐惧,这些大型银行难以有序退出市场。这种“救援保障”并未给银行提供很大融资收益,特别是由金融稳定委员会官方指定的29家大型银行。
目前,大型银行商业模式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方面,人们试图消除“救援保障”,即银行可以破产;另一方面,通过大幅加强流动性和公平立法的方式减少大量损失风险。自营经济,特别是“所有权交易”和包括债券、货币、商品在内的贸易,都是投资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然而这些都将不再或不再可能是和以往相同的规模了。我们期望形成一个国际统一的协调标准,而不是风险加权的“杠杆比率”。所有一切都将增加银行的资本开支,回报率大于10%的股本收益率只能是例外。这样将大幅降低成本。
业务抉择
这些发展也影响了一些综合性银行,如瑞银、瑞士信贷、汇丰、苏格兰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通用银行等。这些综合性银行追求一体化商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在这些银行中花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幸免,后分别由各自政府接管。
因为不稳定性及较差的盈利能力,投资银行必须改进自身业务。具体改进方向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第一,返回独立银行体系并剥离投资银行业务。第二,自愿退出投资银行业务,从而专注于零售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第三,将投资银行中的法律和组织外包业务从零售银行中撤出。第四,消减投资银行一部分业务,这对于资产管理部分是必须和有用的。第五,减少对投资银行的保护,从而使其适应新环境。
德意志银行符合最后一种情况。现在投资银行有3大业务支柱,虽然保留了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但最后仍然有许多被收购,如德国邮政、诺里斯银行、柏林银行、萨尔奥本海姆银行等,其后便开始了整合过程。2010年,业务波动较大的投资银行总收入只有过去的50%,而以前这个数字可达到70%。
如今,投资银行业还没有恢复过来,却需要寻求提高效率之法,同时还要受到位于柏林的中央风险管理机构的严格制约。然而令人惊奇的是,2011年11月底,这些投资银行宣布要重新考虑其资产管理业务的组合。
瑞士银行UBS新任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认为,银行业应该更清楚地认识第四个选项。在2010年9月,投资银行显现出一些问题,当时他刚宣布上任。虽然他曾持同样看法,不过如今投资银行已被重新定位。人们将更加专注于收益高、风险小的财富管理业务,这样只需要管理相对较少的自有资本。但是,投资银行如果提供这样的财富管理服务,想成为世界领先,需要实现最少支出。此外,要特别算上在“股票”领域的活动(股票、股票挂钩产品及股本衍生工具交易)。在没有充分的财富管理需求情况下,人们对固定收益的货币及商品(FICC)的需求却正相反。这些领域至今绑定着9020亿瑞士法郎的风险资本。以前只是小心谨慎地消减该领域的“遗留资产”,如公共债券等,现在政府应该大力推进。更确切地说,那些有用又无风险的业务,正是与投资银行业务相反的。不过,投资银行还有哪些作用呢?如果只是成为单纯的供应商角色,投资银行应该如何生存?瑞士第二大银行Credit Suisse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今后将继续建立一体化商业模式。
一些人就此争论起来,是否要追求一体化商业模式,如以这种危险方式前行,银行将失去许多重要客户。一些未设有投资银行部门的银行(如Julius Bar)显示,将业务外包给这种未设私人银行部门的金融精品店,其实也是可行的。
有事件表明,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在未设投资银行部门时也可以很成功,因为市场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所有必需服务。而且,当你向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合作第三方产品,而不是自己投资银行部产品时,也不是完全不能利己,甚至可以从中获益。
总体来说,在投资银行瘦身为一个银行时,有许多可能成功的战略供银行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早期的投资回报。确切地说,今天的全能型银行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投资银行上有损失的同时,他们也在竞争中失去了那些很有价值、银行间跨数据库的潜在协同效应,如交叉销售、客户关系、日常产品开发等。如果他们现在仍处在当时的位置,会认识到这一点。不管怎样,没有投资银行部门的私人银行,在未来是一个可行道路。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725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