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触手可及多位公募基金大佬生退意
天花板触手可及多位公募基金大佬生退意 更新时间:2010-6-1 1:20:05 《第一财经日报》从多个渠道获得的消息显示,继大批明星基金经理转投阳光私募行业之后,那些执掌成百上千亿级别资金的基金公司老总级“大腕”也萌生退意。有消息灵通人士称,作为国内公募基金业的“元老”级人物,南方地区某大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已准备离职,其去向与某大型民企有关。同时,上海地区的基金行业内也传出三家大型基金公司老总将退出公募基金行业。
相关数据显示,所涉及的基金公司在近年已经进入了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的靠前位置,在这些人士的经营之下,相关基金公司的“风头”也令同行刮目相看。某家大型阳光私募基金公司负责人在一次正式场合称,公募基金行业的数位高管级“大腕”曾经向其个人咨询过组建类似的阳光私募平台,但其具体去向并不明朗。 换帅:行业损失 尽管相关方面对此保持缄默,但如此重量级人物的去留自然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并且也牵扯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就以往公募行业看,转投私募风潮是从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开始,然后,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级人士开始“鱼贯而出”,进入了新的事业平台。如今,这股风潮开始向总经理级人士蔓延。不少基金业内人士注意到,去年末以来,无论从业绩还是规模角度看,公募基金行业处于相对低潮期,尤其是基金销售遇到很大困难。与之对应的是,早年投身阳光私募行业的人士在其创业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同,李旭利、陈继武、吕俊、石波、江晖等昔日公募行业的明星在私募领域同样光彩夺目,让同行们羡慕不已。 上述消息直接引发的则是相关公司主要领导职位的空缺问题。上海地区某家合资基金公司销售总监表示,消息中所涉及的基金行业高管都是见证且创造了国内基金行业发展的重量级人士,这些“一把手”对整个基金行业的发展和问题是了解最为深刻的。“如果未来发生重大人事变化,那应该是行业的损失。” 这位人士称,未来如果寻找不到合适人选,极有可能会对行业发展造成一些影响。而且,在这些公司事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的时期,这些人士的“激流隐退”,也可能对公司现有的管理框架以及相对稳定的中层管理团队造成一定微妙的影响。毕竟,与核心投研层面的“换将”不同,一家基金公司的“换帅”,对于公司的影响更为巨大。 背景:触手可及的天花板 对于行业发展的判断,可能是困扰这些资产管理行业领袖人物的最大问题。 “公募基金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能力直接面对客户。本质上说,公募基金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处于较低的一环,即扮演了制造商的角色。”上海地区某基金公司负责人坦言,就目前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其发展还是受到了各方面的“掣肘”,比如,在销售驱动即基金存在申赎压力的运作模式下,基金公司是很难完全根据自身的投研选择作出明智决策。“这样,公募基金的行为更多地反映出‘大散户’的特征,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目标大为不符。” 根据现有数据,目前基金投资者仍旧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客户主要来自于零售终端即银行销售领域,而来自养老金、慈善基金等领域的长线资金较少,这对行业发展构成了现实的环境基础。 激励机制的考量,也是公募基金核心人物选择去留的主要因素。来自公募基金行业、担任目前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机构上海凯石投资总经理的陈继武在一次公开场合深有感触地表示,除了企业文化不同外,阳光私募行业的激励机制对于公募行业人士是极有吸引力的。而且,私募行业不会“拿客户的钱开玩笑”,这就使得该行业需要有更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安排来获得高层次人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阳光私募行业中不少具备了强大的产业资本背景,“这对大型基金公司的核心人物有很大吸引力。” 趋势:更大的机会在等待 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居民财富累积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趋势。在采访中,有业内人士甚至对记者表示,在资产管理行业,一等人才为自己理财,二等人才为富人理财,三等人才为百姓理财。尽管这种描述显得过于戏谑,但也道出了该行业人士的某种价值取向以及无奈。 某基金公司高管称,目前基金投资者队伍中,类似海外的大家族投资者的长线资金成分较少。据其分析,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意味着“富一代”的民营企业家还能在部分实体经济领域找到不错回报,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些民营企业家尚在实体经济的第一线打拼。但到了“富二代”、“富三代”阶段,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超额回报可能较少,另一方面,这些更加年轻一代可能需要有专家为其打理金融资产。 “这可能对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将提供一个发展机会。”上述人士说。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96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