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浪潮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的浪潮席卷全俄,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斗争也十分激烈。
原本旅居俄国的华侨,以及被俄国招募去的华工,许多人纷纷加入到了俄国的革命队伍中。
当时沙皇俄国与帝国主义结盟,日、美等国的军队先后在海参崴登陆,组成干涉军参与苏俄内战。
他们和白俄谢米诺夫、加尔米科夫匪帮勾结在一起,向苏维埃政权疯狂进攻。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游击队,在城镇、乡村以及铁路沿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在战斗的行列里,有许多同生死、共患难的华侨、华工,与俄国的革命者并肩战斗在一起。
中国排长
1918年,一支由穆欣领导的革命武装游击队,活动在伯力至阿穆尔州一带打击敌人。
穆欣的队伍有一万多步兵,他们有大炮、轻重机枪;有俄国造的步枪,也有日本造的大盖枪,也有人带着猎枪。
游击队员着装不一,随身穿的有西服、夹克,还有从日本人手中缴获的军装。
他们衣服穿的虽然很杂,但打起仗来都很勇敢。
华工陈伯川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名排长。
陈伯川是1910年来到俄国的,当年27岁的他,在海兰泡码头当装卸工人。
干了一年多活,出了不少力,却没挣多少钱,生活仍然很困难。
于是,他和码头上的俄国穷朋友们告了别,来到海兰泡东南的丘吉耶夫村给一个富农干活。
1918年5月,苏联游击队突然来到这个村庄。
二百来户的村子家家户户住满了游击队员,陈伯川所在的富农古西佐夫家里也住了二十几个人。
其中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黄头发、四方脸,一双蓝眼睛里透着威严的光芒,身穿黑色皮衣,嘴里噙着烟斗。
他就是游击队的指挥员穆欣。
穆欣向当地群众讲述革命道理,动员人们参加革命。经过两天宣传,有50多名中国人报名参加了游击队。
穆欣把中国人编成一个排,每人发了一支步枪,任命陈伯川担任这个排的排长。
游击队开始在山林里和日本人、白匪军兜圈子。
有时白天隐蔽分散活动,夜里出击,有条件就狠狠打击敌人,条件不利就转移。
这年冬天,这支队伍在苏拉施亚北百余里的利金诺火车站打了个大胜仗,之后情况变得愈来愈艰苦。
风雪肆虐,部队缺乏粮食和棉衣,重武器又拉不动。
穆欣下令部队化整为零,保存实力,有的小股继续活动,有的遣散回家。只留下27名干部,到山里去准备来年需要的马匹。
部队调遣完毕后,穆欣准备转移到海兰泡,临别时约定第二年春天再集中。
在留下这27个人当中,只有陈伯川一人是中国人。
这27个人像亲兄弟一样,活动在海兰泡以东二百多里的深山中,靠打猎维持生活。
并肩作战
1919年春,正要迎接新的战斗之时,游击队却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指挥员穆欣在复活节那天,被敌人逮捕枪杀了。
游击队的27名干部,在山里呆到四、五月份,便分头下山动员农村青年参军。
没过多久,他们就把遣散的战士都找了回来,新的队伍又建立起来了。
这支新组织的游击队,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又建立起了新的指挥机构,司令官叫依斯捷维奇,是个三十多岁的瘦高个。
游击队一共成立了六个大队:有依斯捷维奇队、米莘威队(即黑瞎子队)、哥拉撒辽队、布拉林斯队、第五队和“老头队”。
根据穆欣生前指示,除第五队是步兵外,其余都编成马队。
这支游击队后来发展到一万多人,第五队和“老头队”有一千多人,其他各队也有几百人。
“老头队”推选安多姆为队长,陈伯川担任副队长。
安多姆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唇上留着一撮小胡子,看起来像个老头子,“老头队”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这支游击队重新组织起来以后,就在伯力以西、赤塔以东一带的山林里和敌人进行战斗。
“老头队”开始只有100名战士,在海兰泡东边的布列雅河一带活动。
不久,这支队伍截获了一艘白匪军的小火轮,他们把满满一船米、面、布匹、油等物品全部分给了当地群众。
在战斗胜利的影响下,当地青年纷纷要求参加游击队,队伍很快发展到三百多人,其中中国人有七、八十名。
“老头队”整天和敌人兜圈子,敌人强就走,敌人弱就打。
他们面对的敌人,有穿黄坎肩、掂着大枪的日本鬼子;有戴白毡帽,手枪吊在胯上的美国兵;有残酷、狠毒、杀人成性的白匪军。
这些外国干涉军和白匪军占据着交通要道,一起疯狂地向游击队展开进攻。
“老头队”则出没在深山密林中,走到那里就打到那里、弄到什么就吃什么。有几天吃不上饭,就杀马吃肉充饥。
游击队里弹药缺乏,一个人只有几粒子弹,一颗子弹一定要换一个敌人的命,打完的弹壳还得拾起来上缴。
苏俄的老乡们都很支持这支队伍,他们给游击队通风报信、抬担架、送弹药、送粮食。
当看到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就说:“中国人跑这么远,吃这么大的苦,和我们俄国人一块打仗,真是好样的。”
击败日军
1919年初冬,“老头队”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人,其中中国人占了一半。
战士们身上差不多都是日本装备:用的是缴获日本人的枪;穿的是从日本人手里夺来的皮茄克、大头鞋。
这时的敌人虽然势力很大,但已经是“强弩之末”,已经没有能力像以前那样猖狂了。
游击队开始向敌人开展猛烈的反击。
在一个刮着北风飘着大雪的日子里,“老头队”在谢苗乌米斯和敌人进行了一场战斗,牺牲4人歼灭了200多名日本鬼子,还缴获一门钢炮、一挺重机枪和其它枪械武器。
接着,“老头队”在海兰泡东北二百多里的山里,打了几次大胜仗,歼灭了200多敌人;又在两个村子里消灭敌人一个大队。
此后,日本人就像乌龟一样,整天缩在自己的壳里,头也不敢露出来了。
俄国群众纷纷说道:“游击队真行,打的日本人不敢露头了!”
经过多次战斗,“老头队”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逐渐壮大起来了,便决定进攻日本人的重要据点尼基莱村。
尼基莱村是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驻扎了日本一个大队,约200多人。
村子南面有一条已经冻结实的小河,河上有一座桥连接着村子。
日军的机枪阵地就设在桥头上,封锁着进村的道路,桥后就是日本人的大队。
夜里,“老头队”悄悄地包围了这个村。
游击队员们的脸被西北风一吹,像刀割一样的难受。
安多姆和陈伯川商量决定和敌人打“疲劳战”,先打敌人桥头机枪阵地,然后全休冲过去占领敌人大队部,全歼敌人。
夜里12点整,临河埋伏的游击队员准时开火,日军的机枪也“咯咯咯”地响起来了。
负责正面进攻的战士们,按指示每十分钟放一次枪。
每次每人打五粒子弹,五十分钟再换上一排人照样打,换下来的战士暖暖手脚准备进攻。
这样持续打了三个钟头, 最后已经不大听到日本人的机枪声,估计他们的手脚已经冻僵了。
三点整,游击队发出冲锋信号,战士们高喊“乌拉”冲过小河突入阵地,日军把枪挂在脖子上举着双手直接投降了。
这次胜利,游击队缴获的战利品足足拉了几大车,枪、炮、子弹、食品、罐头什么都有。
不久,“老头队”用同样的办法消灭了比山柯和米几古两个村的400多名日军。
保卫苏维埃
1920年春,帝国主义对俄国的武装干涉被彻底摧毁了,高尔察克、邓尼金等白匪帮也全部被打垮了。
红军部队开始逼近海兰泡,美国人见大势已去,悄悄溜走了,日本人和谢米诺夫白匪军也从海兰泡逃到赤塔去了。
新的形势带来了新的战斗任务,陈伯川和安多姆不得不就此分手。
安多姆带着“老头队”里的苏联战士向赤塔进军,陈伯川带着中国战士跟着苏联红军进入了海兰泡。
游击队进城,海兰泡的人民用鲜花和彩旗夹道欢迎他们。
在这里,“老头队”被正式编入红军,成立了一个特别连,直属特别第一团。
战士们脱下杂色衣服,换上了威严的红军军服;丢下了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杂牌枪支,拿起蓝光闪闪的苏式快枪。
陈伯川带着他的中国兄弟们在海兰泡呆了不久,便随部队搭乘火车向赤塔进发了,他们要把日本人赶出俄国。
战士们忍受饥渴,奋勇前进,到达赤塔后部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势,9月的时候便把敌人打出了俄国国境。
回到祖国
1930年1月,组织上调陈伯川到莫斯科什布林军事学校学习。
1932年春天,陈伯川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伯力工作。此后,他还在乌兹别克、塔什干等地的部队工作过。
在外多年的陈伯川,心里常常想念着祖国。
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陈伯川想念祖国的心更加迫切了。
1939年5月,经过任弼时同志的介绍和协助,陈伯川从苏联回到延安,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多年以后,陈伯川的孙儿,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中,开始保卫起自己的祖国。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117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