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一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市场上的基金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不断强调、重视防范化解金融资产风险,同时各级企业在私募股权基金业务方面加大投入了审计监督的力量。私募股权基金公司相较于传统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区别,初级接触的审计人员可能会无从下手。本文就私募基金类公司主要风险控制项目审计业务进行分析,并就审计项目的主要关注重点进行探讨。
一、审计项目的实施环节
在审计项目的实施环节中,对于私募基金类公司的业务尽职调查、风险识别和评估与传统公司类似,但审计抽样和内控测试环节还需要额外注意。
因为私募基金类公司是近几年我国的新兴行业,其审计方法从行业大类上看,可参照金融或类金融机构执行,在审计样本的选择上按照被审计单位具体属性分类,通过行业类别分析和量化公司样本,为审计抽样提供合理保证。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内控测试时,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其业务构成,通过穿行测试、实质性及符合性测试等手段,获取被审计单位具体业务资料的情况,客观合理的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
二、审计项目的重点分析
私募基金公司属于金融特殊行业,“募、投、管、退”是私募类公司的主要核心经营内容,包括公司募资过程中的合规情况、投资环节的制度执行情况、投后管理的全面性以及基金项目清算的完整性。在执行业务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对公司是否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财务相关确认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财务报表(主要审计重点应为:各项计提准备的依据、实收资本的合理性、关联交易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在具体业务的操作上有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等。
三、审计项目的结论建议
针对私募基金公司的专项审计有别于传统审计项目,其主要审计内容是公司的各项经营风险管理、主要期间财务报告等,要求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其风险管理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后期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自行整改能很好的达成审计目的等,在具体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主要建议如下:
(一)、关注管理层凌驾控制之上的舞弊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职业怀疑,识别和评估由于管理层凌驾控制之上实施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尤其应关注管理层与治理层的诚信问题,结合被审计单位战略目标,了解和评价对外投资是否存在合理商业理由,是否存在管理层利用对外投资转 移或隐匿上市公司资金,利用虚假财务报告掩盖侵占资产等行为。
(二)、关注对外投资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相关内部控制的整个流程和关键控制环节,包括投资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与决策、相关投资审批文件签署与合同管理、投资风险预警处置等方面,评价和测试相关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执行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三)、关注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的恰当性
注册会计师应透过表面投资架构和复杂多样的交易形式,关注对外投资规模、期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性,综合判断对外投资的交易实质和控制权的归属;对于涉及关联交易的事项,应特别关注其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对于复杂的交易条款约定,应警惕是否存在调节利润的情况;对于异常的高额收益,应警惕是否存在隐含的利益输送或关联方交易。
(四)、关注对外投资相关资产减值风险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对外投资的具体类别,审慎评估对外投资相关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实施相应的减值测试程序。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对外投资项目,注册会计师应深入分析投资协议或合同的重要条款,关注上市公司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利用专家工作,复核评估工作过程和结果,综合评价资产减值计提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同时还应关注是否存在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112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