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力推新基建云计算等概念走强
进入3月份以来,水泥、建筑建材等大基建板块集体大爆发,之后虽然有回落,但上峰水泥、冀东水泥、福建水泥等多家公司股票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最直接的原因与各地陆续公布的2020年计划投资清单有关。
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公布了2020年计划总投资额,粗略估计,各省总计已经超过30万亿元。在各地列出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基建投资仍是重要部分,项目涵盖高速公路、高铁、能源等传统基建领域。
不过也可看出,科技产业、创新载体项目、高精尖产业也是各地政府投资清单中经常提到的词。所以,5G、云计算等新基建概念也不甘示弱,整体走高。
另一个使得新基建概念股高涨有关的是,进入2020年后,多次政府会议中均提及了要打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为什么要投资新基建?
新基建既然不是新概念,为什么这个时候又爆红了起来?有人士分析认为,是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发文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减少外出,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对各行各业造成了很大冲击,可以不时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企业现金流出现问题的消息。从历史上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曾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也曾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
任泽平在文中表示:尽管当时争议很大、批评很多,但现在看来意义重大,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车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我们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拉开差距,主要体现就是包括2008年这一波对‘铁公基’这种基础建设的投资。”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陈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其在2019年下半年观察到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自2018年3月开始,各类投资的累计增速基本都在下滑,传统“铁公基”粗放型投入的边际效用在持续递减。
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车宁认为,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地方去发力,就避免了大水漫灌的局面,使得资金的利用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国家想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就需要新基建,这体现在前沿基础领域的投入上。”车宁说。
陈端也表示,新基建概念由此浮出水面成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接盘稳增长大任:“新基建还带来以下价值:1。在各细分行业场景中落地,可以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赋能;2。带动应用层面的产品形态、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我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提供助力;3。拉动新场景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承载的新消费。”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肖旭向记者分析,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深度挖掘数据信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优势,而这些都必须以建设完善的新兴基础设施作为基本前提。
如何看对相关产业影响?
新基建里面包含的领域,比如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直是近两年市场发展的热点,国家和企业都在大力推进。这次疫情暴发暴露出公共治理的一些短板,也让企业认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随着5G的推进,各种面向各行各业的5G应用的铺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流量的激增。东吴证券在相关研报中预计,5G时期流量将是4G时期流量的100倍,这也将进一步带动流量基建、基站以及云计算等各个环节市场空间呈倍数级增加。
流量爆发则会带来配套IDC、网络平台服务需求的增长。近期阿里为了支持旗下远程协作软件钉钉就曾扩充10万台服务器,疫情期间有此动作的还有腾讯云等厂商。
太平洋证券在研报中称,2018年我国数据中心的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0%,而数据量的占比已经超过23%,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供给并没有大幅释放,当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均出台能耗、环评等指标限制,在北上广一线城市IDC资源紧张的局面将延续。
新基建是未来,但是对于新基建应该有一个理智、清醒的认识。
车宁表示,从各地投资清单来看,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其一,从总量来说,以2018年、2019年、2020年的投资总数和当年的计划完成数来看,出入不大,并没有像市场上说的,因为疫情来了,为了缓解经济困难,就有一个量的突破;其二,虽然新基建在各地政府的投资清单里面比重有所提升,但是仅仅是作为一部分,而且在相当多的省份里面,并不是投资的大头。
车宁进一步称:“新基建一直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比如说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某些地区当地政府已经在大力推进。它更多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既不能夸大新基建横空出世的感觉,也不能夸大量的增长。”
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也明确提到,新基建项目在逾17万亿元PPP项目库中占的比例很小,不足1000亿元,占比只有0.5%。
新基建能拉动GDP吗?
政府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一般从哪里来?肖旭介绍了几个比较主要的渠道:地方政府债券、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产业引导基金。
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应该是以专项债为主要来源。
在车宁看来,资金的募集和使用方式相比过去更加多元,也更加开放。
虽然各路资本涌进新基建领域,但是花长春认为,新基建发展空间巨大,但因为占比小,不足以撑起稳增长。车宁也向记者提及:“整体的投资总量并没有一个突破性的增长,新基建在通用的基础技术方面,可以拿跑步来比喻,长期来看肯定是能够强身健体,但是短期想要靠跑步抵御感冒有点困难。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拉动GDP的增长,并不能够起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
胡麒牧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贸。新基建主要对应的是投资需求。而目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消费,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所以单靠投资无法支撑起稳增长的任务,还要从刺激消费上下大力气。外贸因为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加上疫情的影响,也不能太乐观。
陈端也表示,新基建发展空间巨大是事实,但从基础设施投资到产业生态完善再到应用创新井喷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短期内稳增长还不能单单依靠新基建,需要新旧基建和区域经济布局的协同规划,以新基建的赋能作用拉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形成,以人流、物流的新型汇集与链接形成新的发展势能。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09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