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生
7月7日,知乎发文宣布将下线“匿名功能”。知乎表示,设立“匿名功能”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友善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为保障社区内的良性讨论,知乎已在最新版本App中完成了“匿名功能”下线的开发,预计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匿名功能”将在新旧版本App端及PC端正式下线。对于历史匿名内容,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7月8日 东方网)
知乎下线“匿名功能”,引发舆论关注,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网上跟帖评论支持者占比较大,如:“第一个吃螃蟹”“利大于弊”“早该实名了”,有助“防止网络喷子”,实名后“是人是鬼立马显原形”,感叹“知乎长大了”,甚至有网友在知乎评论区表示:“这是历史性大变革”。
知乎于2011年1月正式上线,以“让人们更好地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找到自己的解答”为品牌使命,努力打造中文互联网高质量问答社区和创作者聚集的原创内容平台,建立起以社区驱动的内容变现商业模式。去年4月22日,知乎在港交所上市,当年实现收入36.05亿元,月均活跃用户数达到1.01亿。
应该肯定,“匿名功能”对知乎快速聚集用户、增加社区粘性、扩大社会影响起到重大作用。这也是各大网络平台吸引用户的不二“法宝”。近年来,网络空间乱象丛生,水军活跃、谣言漫天、恶意诋毁、暴力横生……凡此种种,平台“匿名功能”成为最大幕后“推手”,这一点毋庸置疑。
实践证明,“匿名功能”是把双刃剑,包括知乎在内的网络平台,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近年来,知乎社区多次因用户匿名发帖造谣诽谤,招来网友抨击、遭到监管处罚;6月份,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发帖,抨击知乎匿名用户造谣诽谤,呼吁知乎修改发帖规则,以还自己清白,再次引发关注。
有观点认为,黄渊普的抨击是压垮知乎“匿名功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看法显然过于简单。多年来,社会各界关于整治网络乱象的呼声日益高涨,监管“有形之手”持续发力,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晴朗”系列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实效。7月7日,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网络平台加强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管理,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等。
国家陆续出台监管举措,旨在合力织密“金钟罩”,划出平台运营“高压线”。对此,知乎明知下线“匿名功能”不可避免带来流量损失,但依然选择“人间清醒”,深知与其后知后觉、如履薄冰,不如顺势而为、做识时务者,不惜挥刀“自我革命”,争取化被动为主动,重塑社区生态。这才是知乎敢于“吃螃蟹”、主动下线“匿名功能”的关键因素,殊为难能可贵,也是最值得各大平台借鉴之处。
本文地址:http://www.cj8845.cn/10154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